70岁的美籍华裔历史学家孙隆基上月底在北京高校讲堂、书店沙龙连做三场演讲。有人在微信朋友圈晒出了三十年前写满眉批、画了无数道道的《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书当然是盗版。
睽隔京城三十五年的孙先生正好赶上了今年北京最大的一场雪。盈寸的积雪,对于羁旅美国中西部多年的孙隆基来说当然见多不怪,不过,每讲必爆棚的盛况怕是蜗居孟菲斯、嘉义小城的老先生未必经常遇到的。
孙隆基此番来京,力推新著《新世界史》(第一卷),这应是他迄今最重要的著述。影响力上,与他前述的处女作(也是成名作)相比恐怕只能瞠乎其后。要知道,那是一个启蒙时代:全民从“文革”噩梦中醒来,开始幡然醒悟、反思,空气中弥漫着批评的因子,紧接着,一场集体拥抱现代性的大戏一演就是三十多年。
在孙隆基宛如学术明星般降临的今天,专为华语读者准备的《新世界史》也赶上了一个历史性的时机:作为美利坚最大“债主”的中国,经济体量已是坐二望一,民族复兴在即,人民渴望找寻、确定自己在世界文明史进程中的准确位置。
孙隆基以一人之力完成的这一“将零散的世界史知识贯通成一幅完整的世界历史图像”的巨大工程,是真正用“多中心论”重构了人类的“共同过去”的宏构巨制。虽然“西方中心论”因政治不正确早已被摒弃,不过换汤不换药的结果是,此类思维依旧盘踞世界史写作主流。作为“最高叛国罪症候群”患者的孙隆基同时也抛弃了以“民族国家”历史为中心的固有思路,以全球视角对各文明的有机联系与互动进行跨区域的重新审视,因此他的世界史委实是“新”的,也是“陌生”的。越陌生,越见其意义。
有那么一瞬间,突然觉得孙先生仿佛是历史学界的雷姆·库哈斯。他们的造词能力都很强,语不惊人死不休。孙隆基在早年的《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未断奶的民族》《美国的弑母文化》以及如今的《新世界史》(第一卷)中,只差没有把他发明的词汇加上公式或公式。当然更相似的是,伴随孙隆基犀利的批判力而来的也仍是震撼、不安和思考。
(金敏华)
专题A08-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