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丹
近日,腾讯游戏技术主管猝死,同事称其生前长期加班过劳,为此员工写请愿信痛陈危害,高管撰文反思,在眼瞅着就要过新年的当下,悲剧令人唏嘘。而据某招聘网站新近发布的《2015年白领8小时生存质量调研报告》,在“十大疯狂加班城市”中深圳排名第六,但“IT/通信/电子/互联网行业”名列“十大疯狂加班行业”榜首。从人才战略角度看,未来城市竞争力、行业贡献率、职场活跃度等指标体系中,可能都需要纳入一个新标准:过劳指数。除了晨练指数、空气指数等生活领域实用指标,也许今后可以分时段发布工作领域监测数据:“前方高能预警!今日IT行业过劳指数二级,强度中上,橙色预警,不利于全市大部分程序员身心健康。”
深圳IT互联网行业,过劳死不是新鲜事。今年3月,36岁清华IT精英猝死,生前多日加班到凌晨。上海社科院的过劳死案例分析称,近年来IT行业过劳死的年龄最低,平均只有38岁,且过劳死多发生在凌晨4时,即加班族通宵加班或凌晨才返家之后。过劳不是病,但是“真要命”。过劳可导致从干眼症、腱膜炎、脑血管疾病、颈椎病、心脏病、静脉曲张、“三高”到过劳肥、抑郁症的各种生理或心理病变,特别是熬夜加班伤肝肾,可直接引发心绞痛和胸闷。
互联网时代,移动科技解放了人的手脚,万物互联让人在家、在路上、在洗手间,用手机、用平板电脑甚至用智能手表手环皆可办公,提升了工作效率和碎片化时间利用率。但同时,科技也“束缚”了人的手脚,比如“加班城市”中排名第四、比深圳加班更严重的南京,近日就有多家企业员工因单位推行“手机定位随时查岗”新规,愤而辞职。
大多数中国上班族,并没有指望过工作环境像谷歌那样堪比休闲乐园、免费为员工配备高科技“午休茧”和推拿服务、公开标榜“快乐工作不加班”的企业文化……按照此次猝死事件后企业员工的请愿信的表述,IT男“程序猿”们只是希望“朝九晚九”甚至“朝九晚十一”的工作常态能更人性化一些,改为“晚八点下班”。比起法国员工通过工会争取的下班后关机并拒收工作邮件的“不加班权”,深圳员工的要求真不高。
科技以人为本,但一切没有制度化保障“不加班权”的以人为本都是耍流氓。当“承诺不加班”成为猎头挖人的“干货”亮点、员工福利,当高科技行业“加班楼”闻名全国,当能者多劳在执行中经常变成“能者过劳”,“加班城市”深圳有望流行一个新的行业标准:过劳指数。未来上班族每天开机后,也许就会收到系统分行业订制自动推送的服务信息:“今日IT行业过劳指数三级,强度中等,大部分程序员可按时下班,局部领域的移动游戏类用户请注意减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