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汶璟(出版社职员)
慈就是不忍,悲乃不忍的后果。“70后”作家路内的长篇小说《慈悲》,将叙事视角投向父辈水生的平凡人生。我们的父辈,他们所经历的成长,远比我们动荡、复杂,但父辈如水生们,在生老病死、时代变迁带给个人的艰辛前,表现出一种柔韧的生命力——对待工作、生活严肃认真,乐于助人,对待自己无法抗衡的坏人坏事,有着自己抵抗的原则和底线——也许正是我们这一代人所缺乏的。
水生因为饥荒失去了父母,他投奔城里的叔叔而得以幸运地活下来。工专毕业后水生进了化工厂,被分配到苯酚车间上班,这个车间的工人每天都要和带毒的苯打交道,一般退休两三年后就会得肝癌死掉。病死似乎是这个车间每个工人的必经之路,什么时候死只是时间问题,仿佛有一只看不见的手早已规划好了“生”的轨迹,不容你反抗。
在这样一个被死亡阴影笼罩的苯酚车间,水生有了自己的师傅。师傅是个没什么文化的操作工,但师傅懂得做人的真谛:一技傍身,施人恩惠,留有余地。师傅告诉水生,地上黑沉沉的阀门,不能图省事,不弯腰就用脚去踢;师傅告诉水生,要提高产品合格率,就不能打瞌睡,控制好温度;师傅还告诉水生,做工做人“是根枪就要立起来”。
人生在世,孤孤单单地来,孤孤单单地走,只有把自己安身立命的专业、手艺操练精湛了,才能有所依靠。三十年后,红火一时的国营大厂变成厂长宿小东的个人财产,年过半百的水生再次被调到苯酚车间做临时操作工,厂里一批老工人、老技术员领着少得可怜的生活费下岗待业。这时的水生靠着娴熟的操作技能与设计经验,帮助私营企业设计了一个又一个苯酚厂,从市场的角度抗衡宿小东窃取工人们的财富。
但《慈悲》这部小说不是一个关于复仇的故事,作者路内关注的是在艰难时世中,人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补助”是国营工厂独霸天下时,人与人、人与工厂之间关系的最佳写照,也是贯彻整部小说,推动情节发展,解读小说里人物关系的一个重要词汇。在那个年代,工人们因为家庭困难,诸如家人得了病,自己头痛脑热,都可以在工资之外,向工会申请额外补助。“补助”会被一些人利用,帮助别人申请“补助”也会触犯另一些人的利益。水生和他师傅一样,不忍看着身边的工友因为没文化,或者口才差,或者资历浅,拿不到可能是救命钱的补助,频频为他们领补助打报告、递申请,却得罪了厂里未来的当家人宿小东。水生和师傅懂得做人做事要给自己或是别人留一条活路,而宿小东却步步逼近,让李铁牛、师傅、根生无路可逃。不管处于何种时代,总有些人或事如宿命一样,让我们无法逃避却又抵抗不了,只能如水生一样,对宿小东开的“东顺的庙,我是决计不会踏进一步”来维持小人物的最后底线与尊严。
《慈悲》全篇不过12万字,是一部极为简洁的长篇小说,作者的叙述克制精准,情节的推进往往只靠一个简单的动作,或是寥寥几句话。比如写宿小东发现车间主任李铁牛与汪兴妹的私情,只见“宿小东电筒照了一圈,在床底下找到一个用过的避孕套,笑了笑。”宿小东一言未发,其形象却跃然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