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以夤(图书馆职员,香港)
想起书的历史,留意欧美现代史学的读者,会不期然想到费夫贺(Lucien Febvre)与马尔坦(Henri-Jean Martin)合著的《印刷书的诞生》,这两位法国年监史学大师展现出文艺复兴以来欧洲各国印刷书事业的发展。也许我们都会有种狭隘的理解,将书本等同于自印刷术发展以来大量印制的线装或钉装书籍,但是如果传承文字或图画供人阅览的都是书本,那么书本的发展其实比印刷术,甚至比纸张,更源远流长。
翻开马丁·莱恩斯的《书的演化史》,我们又重新调整了对书本的理解,书本在人类发展史上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书本的形式也不断演变,那些以发表、印刷、誊抄、保护书本为职业的人,以及从书本内容深受启发的人,其生活也有很多不为我们所知的部分。无论在东方抑或在西方世界,宗教团体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为书本最初有着浓厚宗教的神圣任务,正如英语中把基督教《圣经》称为bible,其本义就是“书籍”,而在古代中国、朝鲜和日本,佛教团体也保全了大量宗教经典。
没错,在古典时代,不同的文明国家不约而同地发明各种与书籍有关的物料。几千年前,埃及人发明了莎草纸,他们垄断了莎草纸的生产,不向外传授生产莎草纸的秘诀,然后把莎草纸外销到整个地中海地区,不单古代埃及,连古代希腊罗马,包括史家修昔底德、哲学家柏拉图和西塞罗,都把作品写在莎草纸上。然而莎草纸产于气候干燥的埃及,欧洲一些地方潮湿的环境不利于保存,故而有人发明了较耐用的羊皮纸,而羊皮纸也为罗马人带来经济收益,使他们不需仰赖埃及人。从莎草纸和羊皮纸的竞争中,我们可以看到书籍的物料也涉及了地区经济利益。
古代中国用龟甲和肩胛骨卜卦,将“答案”用刀刻在上面,后来发明了简册和简牍。到汉代,宦官蔡伦发明了纸张,纸张有利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专儒术”的政策,因为人们可以将刻在石版上的“五经”透过石墨拓印到纸张上。而后来在8世纪中国发明的雕版印刷术,亦有利于佛教典籍的流传。相比之下,古代罗马的图书馆不是政府崇儒政策的体现,而是从私人图书馆开始(如把马其顿王帕修斯藏书抢走的将军埃米利乌斯·保卢斯,和西塞罗在乡下别墅的藏书),渐渐发展成把图书馆开放给学者(如鲁库鲁斯),后来才有公共图书馆。当罗马帝国被蛮族入侵时,罗马学术机构纷纷衰亡,从这时候开始,教会的书籍保护者角色就日益重要。
西方基督教会不单注重基督教典籍的保全,还悉心保存其他学术著作。从伊斯兰哈里发阿布·伯克尔及其继位者欧斯曼对于可兰经的校正,还有近世犹太教拉比们对写在莎草纸上的《死海古卷》断章的研究,也许可以见到宗教热忱如何影响人们对于书本的校订和研究。
除了宗教团体和僧侣外,另一种以阅读和写字为职业的人是政府里的官僚。以此来看,书的演化史也就是识字和阅读渐渐扩展至整个社会的过程,其中发生过大大小小不同的革命,印刷术只是其中影响较大的一次,而在稍早一次如今很少人感兴趣的革命中,抄本(codex)取代了书卷(volumen),令书本变成一种可以翻开的书页,而不是必须卷起或摊开方能阅读的卷轶,莱恩斯认为这种发明彻底改变了书本的形状,至今我们的实体书大多仍以这种形体存在。
另一种我们时常忽略的革命是从朗读到默读的缓慢转变。作者指出:在古典时代,人们是朗读书本的,在坊间,向平民大众朗读书本内容的人,或说书人是一种职业。然而这种传统渐渐随识字率普及而改变了,虽然保守派忧虑发生法国大革命或黑奴造反的后果而反对识字教育,但这种趋势最终改变了世界。作者没提及的是,识字率普及所引发的默读趋势,也造成了今日现代社会的个人化趋势,以及对群体意识的削弱。
有趣的是,虽然启蒙时代印刷术的发展推广和增强了人们的读写能力,但文字素养却因为不同因素而呈现不同的面向,有人看懂印刷体却看不懂飞舞的书写体,有人很快便因为疏于阅读而淡忘,有人只懂看圣经的哥德字体而不懂看其他字体,直至19世纪90年代,西方社会才达到了全民都能读写的阶段,才有真正“阅读大众”的存在,让几百年间的印刷术革命得以真正开展。之后正如我们所知道的,报章、小说、小册子、杂志、百科全书、儿童书、图文书、平装书……林林总总的书籍随着印刷术进步进入人们阅读的世界,带来了知识的普及化,也影响无数蠢蠢欲动的心灵。但随着电子书出现,我们不禁会问,印刷书籍能否继续陪伴人们走过街头、咖啡室、图书馆和寂寞的心灵角落呢?
相信读者在揭开这本印刷精美、配有大量美丽插图的精装书时,必然会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毫无疑问,现代读者不再单纯要求内容的娱乐性和教育意义,他们也视书籍为一种珍贵的收藏品,个中意义既可说是物质的但又超越了物质本身予人的愉悦感。作者在结语开头说了一句饶具意味的话:“书本的故事,就是愈来愈多人能参与阅读与书写的故事。”简单来说,书籍发展已经到了我们每个人都既是读者又是作者的地步,而目前书籍印刷业仍然蓬勃发展,对于电子书的忧虑依然被证实是过虑。作者断言说,书本不死,但代价是它作为高雅文化产物的地位开始动摇。其实最受网络和电子趋势影响而步入衰亡的,反而是那些报章、杂志,高雅阅读品味的书籍只是受到了小规模的影响,至于那些学术书籍,更是电子版本所不能取代的。
本书原名意为《书本:一部活的历史》,作者以精彩的插图和内容让读者相信,书本不会死,它们必定会在和电子书的竞争中存活下来,继续在传承知识、教育大众方面贡献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