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英
《奥斯维辛:一部历史》是一部沉重的历史题材著作,也是一部非虚构写作的杰作。
作者劳伦斯·里斯拍了15年有关纳粹的纪录片,在纪录片的基础上写成这本书。他采访了近百名集中营幸存者和纳粹行凶者,查阅了苏联解体后的解密档案和亲历者访谈,以奥斯维辛为棱镜来透视屠杀的全过程。书中人物生动,细节传神。
作者经过考证发现,奥斯维辛最初的设计不是用来杀人的,而是作为战俘、社会隔离人群暂时关押的场所,功能在于隔离,防止相关人等危及纳粹统治秩序。奥斯维辛的第一批囚犯不是犹太人,而是德国人——30名从萨克森豪森集中营转来的刑事犯,后来成为关押纳粹认为有危险的波兰人和苏联战俘的地方。
“二战”初期,纳粹德国迅速攻占西欧,很大程度上压制了英国,而后进攻苏联也进展神速。战争供给的需要,使得劳动力资源尤为可贵,奴役犹太人、波兰人以及苏联战俘等在押人群从事生产,成为纳粹的现实选择。
对于犹太人,纳粹给出的考虑是将之整体迁移到原属法国、“二战”期间归属德国的某个非洲殖民地去。隔离营隔离了纳粹眼中的危险人群,却导致一个严重后果,即德国需要拿出大量粮食来供养他们。后来德国进攻波兰、荷兰、法国,粮食供给压力加大,在保留部分集中营人力、产能的情况下,杀掉对纳粹德国构成负担的更多在押者,希特勒、希姆莱等纳粹高层开始转向这一选项。
为了更有效率地实施杀戮,纳粹从最初采用集体活埋、枪决的方式,转向毒气室“清理”,奥斯维辛从一个隔离的集中营,逐步变成了吞噬生命的灭绝营,成为有进无出的人间地狱。
书里写到的每个故事和细节均有两个采访对象验证,作者以朴实的笔法,用精密编织的故事,还原大屠杀的前前后后,对集中营和大屠杀细致具体的描写令人印象深刻,过目难忘。让我们了解在历史最极端的情况下,人类会做出什么。
其中一个采访对象鲁道夫·霍斯是党卫队中的模范和奥斯维辛的指挥官——本来是一个农民的儿子,在家里是一个慈爱的父亲,在集中营里像魔鬼般冷酷残忍。里斯指出:奥斯维辛和纳粹的“最终解决”证实了一个事实:人的处境对个人行为的影响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