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忆斯
几天前,由美国黑人作家科尔森·怀特黑德创作的《地下铁道》荣膺普利策小说奖。这本书的中文版上月面世,而在更早,我就收到世纪文景寄来的三章试读版,一口气读完一百页就没的读了,心中牵挂科拉、西泽、小可爱等人的命运,却只能等“下回分解”。
堪称“黑富帅”的怀特黑德,绝对不止想写废奴运动中一段个人逃亡史。短短十页的第一章,通过阿贾里、梅布尔、科拉祖孙三代的遭遇,近百年的黑奴史便被勾勒出来——“从遭到绑架的那天夜里开始,她(阿贾里)一直被人估价了再估价,每天都在更多的责骂下醒来。知道自己的价值,你就知道自己在等级次序中的位置。”
一开场,怀特黑德用的是滴水见巨浪的大手笔。而随着故事的铺展,他又采取了打散时空、虚实叠加的写法,他将美国种族关系史上一些重大事件都写进书中,甚至晚于书中故事发生的事件,也被他写进了这个发生于19世纪四五十年代的故事里。
事实上,这部小说描述的“地下铁道”,是美国废奴运动时期万千黑奴由南向北奔向自由的逃亡路线,而怀特黑德匠心独具地真在这个路线中虚构了一个由隧道、铁轨、地下车站、蒸气机车组成的“地下铁路系统”。不过,作者着墨更多的,还是那一个又一个襄助黑奴藏匿行踪、逃脱追捕的英雄,他们在历史上是真真实实存在的。我只是意外,作者怎么没把废奴运动中的急先锋约翰·布朗写进来。
读这部《地下铁道》,忍不住会联想到另一本书——所罗门·诺萨普写的自传体非虚构作品《为奴十二年》,这部与《汤姆叔叔的小屋》一起推动美国废奴运动的著作,前两年因同名电影的上映再度广为人知。作为“自由人”的诺萨普,在被人绑架被迫为奴十二年的凄惨岁月中,只逃跑了一次,还是从一个残忍的奴隶主逃向另一个相对良善的奴隶主。
我不想讨论科拉比诺萨普更有勇气,毕竟前者只是虚构的人物,而诺萨普才是现实中那个被奴隶主挥舞九尾鞭(一种刑具)一次次“剥皮”的苦人儿。几年前,读到一本托马斯·索威尔撰就的《美国种族简史》,对这位经济学家书写的美国黑奴史印象深刻。谈到奴隶主如何防止奴隶逃跑,原来既不是筑起篱笆,也不是设置岗哨,而是通过使奴隶处于无知、依附和恐惧状态来实现的。彼时美国南方的多数州都规定奴隶识字属于犯罪行为,而关于对逃跑奴隶的惩罚,请阅读《地下铁道》中一段处决逃跑奴隶大安东尼的可怖情节。
因为作者索威尔知识背景不同于传统史家,这本《美国种族简史》提供了不少有意思的视角,比如谈到同时期世界其它蓄奴国家,作者称,“美国是奴隶能够繁衍后代并按照自然规律保持人口增长的唯一国家”,而且彼时美国黑奴的平均寿命(36岁),还高于同时期的意大利人和奥地利人。
这不禁让我想到《地下铁道》中的阿贾里,这位黑人老太婆用尽一生发现了一个真理:“美国怪就怪在人是东西……能下崽的奴隶少女好比铸币的工厂,是能生钱的钱。如果你是一件东西,不管是大车、马,还是奴隶,你的价值便决定了你的前途。”这,也是美国的秘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