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简史:从智人到神人》
尤瓦尔·赫拉利 著 林俊宏 译
中信出版集团
继国际畅销书《人类简史》之后,以色列历史学家赫拉利再次推出新作《未来简史》。这是一部关于人类未来命运的著作,进入21世纪后,曾经长期威胁人类生存、发展的瘟疫、饥荒和战争已经被攻克,智人面临着新的待办议题:永生不老、幸福快乐和成为具有“神性”的人类。
《维京传奇:来自海上的战狼》
拉尔斯·布朗沃思 著 豆岩 陈丽 译
中信出版集团
本书为“欧洲中世纪三部曲”套书中的其中一部。维京人在公元1000年前的北欧地区处于统治地位,因为喜好海上劫掠并不断对外扩张,被人们冠以“北欧海盗”的称号。这本书讲述了后来被称为“海狼”的维京人的生活、贸易、探索及对外侵袭。
《同情的启蒙:18世纪与当代的正义和道德情感》
(美)迈克尔·L.弗雷泽 著 胡靖 译
译林出版社
本书重点讨论了18世纪情感主义政治哲学的代表休谟、亚当·斯密以及赫尔德等人的理论,介绍了康德对于情感主义的批判,全面分析了情感主义对当代政治哲学的意义。
《沉雪》
李晶 李盈 著
浙江人民出版社·后浪出版公司
“文革”期间,来自天津的女知青孙小婴插队北大荒,柔弱的身体、敏感的心灵,不断遭受恶劣环境的磨砺、伤害。另一位女知青舒迪,高大健硕、积极乐观,充满生命活力,她们的情谊照亮了孙小婴黯淡的青春岁月。然而,个人命运被历史洪流裹挟,少女之间纯净如雪的感情,能否经受自然与社会的双重考验?
《美国裂变:大历史转折点上的总统大选》
黄湘 著
中信出版集团
本书以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为切入点,从历史、政治、金融、移民、医改、种族等多方面综合探讨了如今引发世界瞩目的“美国裂变”的成因和现状,系统解析了当今美国的多重矛盾冲突。书中对英文文献的广泛征引和细致梳理,得以让读者超越碎片化认知,真正读懂美国。
《北京的城墙与城门》
(瑞典)喜仁龙 著 邓可 译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
本书真实还原了20世纪20年代时遗存的北京城墙与城门。瑞典艺术史学家喜仁龙实地走访考察,挖掘中国历史文献中对城墙城门的繁杂记载,勘测丈量每一段城墙、每一座城楼的尺寸,观察记录城墙、城门及周边街市乡野的现状,实景拍摄城墙城门的照片,精细绘制城门各种角度的建筑细节图,使这本考察手记在文学性、科学性、历史性等方面达到了极高的水准。
《飞灰》
莫妮卡·马龙 著 潘璐 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本书是德国作家莫妮卡·马龙的首部长篇小说,亦是其成名作,在德国被视为第一部环境问题小说。描写了德国工业时期严重的环境问题,同时展现了个人与社会、感情与现实的纠葛和冲突。
《山河袈裟》
李修文 著
湖南文艺出版社
本书为著名作家李修文的首部散文集,书里的文字大都手写于作者十年来奔忙的途中:山林与小镇,寺院与片场,小旅馆与长途火车,以上种种,是为他的山河。通过记录普通人的情感和尊严,作家彻底坐实了自己的命运:唯有写作,既是困顿里的正信,也是游方时的袈裟。
《田野调查·被遗忘的村落》
(日)宫本常一 著 郑民钦 译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著名学者宫本常一从1930年开始,以民俗学者的身份探访了日本的诸多乡村和古村落,深入当地的民众之中,和当地的学者秉烛夜谈,或者和老者促膝长谈,记录下大量详实的资料,本书成为了解现代文明高速发展前的日本与日本人的珍贵著作。
《活着回来的男人:一个普通日本兵的二战及战后生命史》
小熊英二 著 黄耀进 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是第一部以普通人的视角记述二战前后日本生活史的著作。书中主人公小熊谦二(作者的父亲),出生于1925年,十九岁被征兵送往中国东北,后遭苏联拘留于战俘营,在严酷的西伯利亚劳动了三年。在返回日本后,他重拾人生,并对国家和历史进行反思。作者以平实的叙事和开阔的视角记录了自己的父亲作为一个普通日本兵的生命轨迹,同时融入同时期的经济、政策、法制等状况,形成了一部“活生生的二十世纪史”。
《儒学与汉帝国意识形态》
林聪舜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汉代儒学”无疑是中国思想史的重大课题。本书旨在透过汉代儒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人物、著作、事件,包括叔孙通、陆贾、贾谊、董仲舒、《韩诗外传》、《白虎通》等,探讨汉代帝国意识形态之形成与发展状况。作者林聪舜浸淫汉代思想研究二十余年,除运用相关的传统数据作为论述的资源以外,并辅以西方理论,立论自成一家,是两汉思想史研究领域值得一读的论著。
《时间之书:余世存说二十四节气》
余世存 老树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这是一部了解中国节气文化的入门书。本书依托学者余世存的研究,将节气等自然时空与置身其中的人格规定做了说明,第一次说明人在时间中的使命、义务和人格成就。此外,每个节气都配有老树创作的二十四节气图一幅。
《歌德与席勒:两位文学大师之间的一场友谊》
吕迪格尔·萨弗兰斯基 著 马文韬 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吕迪格尔·萨弗兰斯基是德国当代著名思想史作家、传记作家。在本书中,他以歌德和席勒的大量日记、通信、文章和相关作品为基础,按照时间顺序,为读者展现了两位文学大师动人友谊的始末。读者不仅可以从中了解到歌德与席勒诸多作品的创作细节,也会看到赫尔德、费希特、洪堡、荷尔德林等人物陆续登场——那真是一个德国人文精神的黄金时代。
《哲学家的肚子》
米歇尔·翁弗雷 著 林泉喜 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当哲学家思考时,他们常忘记自己的身体,特别是进食时身体里累积的东西。然而,在思想与肚子之间,存在着由类同和互证编就的复杂网络。在这本尼采式的哲学随笔里,米歇尔·翁弗雷将哲学尊严重新赋予鳕鱼、大麦羹、葡萄酒、烤香肠、添加香气或古龙水的咖啡。而从傅立叶到马利奈蒂,从康德到存在主义者的理念,看起来都不像通往快乐的知识之路。
《白板》
史蒂芬·平克 著 袁冬华 译
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为语言学家、进化心理学家史蒂芬·平克的“语言与人性”四部曲的最后一部,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向大众阐述了人类语言、进化和心智的问题,与读者一起探讨何为人性以及应该如何看待人性。
罗婉/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