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耀仁(青年作家,台湾)
在本书《跋》中,作者指出:“文化符码是文人创作的工具,也是读者了解文学作品的管道;然而,本书呈现的并非文化符码的资料库,而是文化符码的索引和大致轮廓,让你可以藉此寻找更多的文化符码。”所谓文化符码,说简单一点就是符号的进阶版,也就是一提到“二”,外国人可能以为是数字,但我们知道这是在骂人啊。
换言之,文化符码是在符号之外,具备文化解读能力所致,即第一代语言学上所强调的符征(signifier)与符旨(signified)。也就是说,在这本长达近四百页、共分成二十七个章节的作品,作者毋宁是从文本分析(textual analysis)的微观视角切入,以一种拿着谜题找解答的方式,把一场宛若精心铺陈的魔术破解了。
从原文书名来看:How to read literature like a professor,如何像专家那样阅读文学,相对于英国小说家伍尔夫(Woolf)所写的《普通读者》,显然本书意欲锻造“专业读者”,也就是作者开宗明义的提点:“我所谓的‘阅读语言’指的是‘文学的文法’。”亦即作者意欲透过“记忆,象征以及模式”,有别于普通读者的理解切入文学解读。作者的预设是,要能够成为专业读者,必须比其他人更懂作者,甚至拆解远比作者埋下的线索还要丰富许多的机锋,而这也是我们不由感佩本书作者博览群书、解读有道的著述,包括:在难以公开讨论性爱的保守年代,作者只能经由吸血鬼、狼人乃至鬼魅去表达欲望的流动。或者大部分的小说其实都是骑士小说,也就是主角将踏上一段追寻之旅,而追寻包含了五个要素:(一)追寻者;(二)目的地;(三)声称目的地的理由;(四)沿途的试验和挑战;(五)前往目的地的真正理由。又或者, 大部分作品其实都引用了莎士比亚的作品或格言:“世界是一座舞台,世间的男女不过是演员”(《皆大欢喜》)、“人生只不过是个傻子说的故事,说得慷慨激昂,却毫无意义可言”(《麦克白》)……
身为英美文学的研究学者、教授,本书作者佛斯特谙熟文本,信手拈来,往往得到令人意想不到的结果,而他也在《期末报告,说一个故事》中自揭心迹,指出本书主要聚焦于两个有关文本解读的途径:一是互文性(intertextuality),一是原型(archetype)。前者指涉的,就是我们前面所提及的“作品与作品之间的参照与渗透”,例如莎士比亚的引述已成为当代文学作品常见的互文方式。后者则是表述故事具备一定的模式或公式,经由一而再、再而三的重复,许许多多故事其实都可以称之为“单一神话”(monomyth),也就是无论有多少英雄冒险故事,它们的本质都是相通的,也因此可用单一面貌加以看待。
从本书井然有序的形式来看,本书其实可称之为“英美文学教师手册”,或者“英美文学系读”。包括第一章到第十章等于期中考前的十堂课,而第十一章到第二十章则是期中考后该理解的十堂课,至于第二十一章迄第二十七章则可归入期末考后的自习。换言之,这本书既展示了作者佛斯特的阅读方法,也提供了教师上课的进程,甚至我们可以从中归纳,佛斯特是从何谓叙事(故事)的模型切入,之后再逐步引导读者理解何谓象征,何谓互文,何谓阅读的方法。
想要成为专业读者的读者,这本书显然是一本绝佳的入门书,它有效解决了普通读者面对解读文学的困惑。而对于想要成为创作者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则拆解了说故事的方法,对教学者来说,佛斯特的互文与原型观点则有效提供了具体解述文学的步骤。总之,这是一本实战手册,也是一本等同于教科书的作品。佛斯特在书末附上了大量的书单,他的观念是:第一,这本书提示你何谓文化符码;第二,多阅读自然能够融会贯通;第三,文学其实是一种“游戏”,未必是“作品”。尽管作者尽可能插科打诨,也尽可能让行文不那么严肃,但事实上,我们仍能察觉作者其实是以“严肃文学”作为文本分析的底蕴,而通俗文学顶多是点缀性的说明,甚至大部分作品其实是经典之作,罕有新科技传播底下兴起的网络小说,或因应影音互文性而来的小说创作。
然而,也因为作者过度专注微观分析,以至于我们一面被他妙语如珠逗得乐不可支的同时,也一面困惑着:隶属于宏观分析的场域理论抑或文化霸权论、政治经济学派等,何以在文学分析中缺席了?更进一步来说,佛斯特运用的文本解读方式显然聚焦于第一代语言学,在语言学/符号学不断转变的前提下,传统的符征与符码是否还适用于解读文本,显然值得商榷。
事实上,想要成为专业读者一定要能够破解这个象征、那个隐喻,才是真的懂得文学吗?那些弦外之音一定要透过符号学才能解码吗?也许未必。倘若文学真如作者所言:“作为一种游戏”,那么也许我们更该看重的是,文学究竟如何融入生活之中?如何在生活里、生命里汲取文学的对应关系?而不只是把文学圈定在文本分析、符号学里,这才是塞万提斯当初所创造的大无畏的堂吉诃德,也才是这么多作者前赴后继、焚膏继晷,念兹在兹的全部,只因文学如斯自由,作品的诠释天地如此壮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