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兴文
2013年12月12日,历经一年半的收购,江苏武进人董康于1912年卖给日本大仓文化财团的创办人大仓喜八郎的一批典籍(被命名为“大仓藏书”),整批于这一天运抵北京大学图书馆善本地库,全部共有典籍931种、28143册,以“大仓文库”的形式永久性整体保藏。
其中宋刻递修本有4部、元刻本有9部,155部明刻本中,明嘉靖、隆庆及其以前刻本占绝大多数,15部明活字本中金属活字本多达14部,内含11部唐人文集。此外,清乾隆《南巡盛典》120卷,价值不菲;文津阁《四库全书》抽出本,被专家鉴定为存世孤本,学术和文物价值极高;清顺治至乾隆间刻本153部,清顺治至乾隆间活字本(武英殿聚珍本)39部,清初铜活字本一部、抄稿本111部,其中多有鲍抄鲍校等名家批校题跋本。假如董康不是为了安顿家人将这些珍贵典籍出售,称他为藏书家也不为过。
董康以校刻书籍著名,而使他一“刻”惊人的书,则是光绪33年(1907年)岛田翰编撰的《皕宋楼藏书源流考》,此书是皕宋楼藏书卖给岩崎氏后,岛田翰写好寄给董康出版的,结果震惊整个文化界,让国人无不为之痛悼。所幸董康卖出去的“大仓文库”,一个世纪零一年后回归祖国。
对于使董康留名的校刻书籍,伦明在《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一书中说:“法源寺里日营营,雕本人间走不胫。徒为他人造楼阁,可怜木匠缺门闩。”伦明为广东东莞人,诗中引用粤谚:“木匠缺门闩,瓦匠无下间。”下间指厨房,意盖慨优于艺者,徒供人役,不自谋也。虽有点戏谑,却是实情。
1909年9月4日,时任大理院推事的董康,在一场官方宴会上认识了伯希和,并于日后介绍给罗振玉、王国维认识。罗氏后来研究敦煌遗书,董康为之影印《鸣沙石室佚书》等多种罗振玉整理出来的成果,并为吴昌绶“双照楼”、陶湘“涉园”、蒋汝藻“密韵楼”代刻。
京都学派创始人之一狩野直喜教授于1913年9月赴欧洲留学,他此行的目的之一,就是调查被掠夺并保存于英法俄等国的敦煌文物。当时董康寄居日本京都,热心地为狩野氏写信给伯希和,并由其亲自携带过去,而不是请他的同事内藤湖南推荐。信中称赞狩野氏邃于汉学,著述宏深,凡经史诸子,下逮说部,靡不探其奥蕴。董康拜托伯希和将所有的敦煌遗迹全都开放给狩野氏使用,其对学者无私的帮助,从以上可见一斑。
董康曾陆续刻印宋元明清罕传秘籍十七种,汇刻成《诵芬室丛刊》初编、二编,还刻有《盛明杂剧》初二三集,虽然狩野氏曾有所协助,但人生就像《红楼梦》里的《好了歌》所唱:“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所以,何必在意木匠缺门闩。